监测站的加层改造 (TY201501)

2018-04-18



一、工程概况

监测站综合办公楼二层,原建筑面积1036.0m2,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预应力管桩独立承台基础,于2008年10月设计,2011年3月建成。建设单位拟在5/D-8/A区域(层高7.6m)加层改造,加层面积382m2。


图片19.png  

图1 建筑物二层结构平面图

图片20.png

图2 南立面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原结构设计条件

1、原结构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,地震分组为第一组,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.10g;建筑场地类别为类;特征周期为0.45s,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,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,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,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。

2、原结构设计执行规范:

(1)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(GB50009-2006版)

(2)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(GB50010-2002)

(3)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(GB50011-2001)

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(GB50007-2002)

建筑桩基设计规范(JGJ94-2008)

3、原结构设计采用PKPM2008版或更早版本软件。

三、加层设计条件

1、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,地震分组为第一组,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.10g;建筑场地类别为类;特征周期为0.45s,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,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,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,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。

2、依据规范

(1)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(GB50009-2012版)

    (2)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(GB50010-2010)

    (3)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(GB50011-2010)

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(GB50007-2012)

建筑桩基设计规范(JGJ94-2008)

混凝土结构加固规范(GB50367-2014)

加层结构设计采用PKPM2013版。

荷载取值:

(1)混凝土自重25KN/m3;砂浆自重20KN/m3;

(2)楼面活载:2.0KN/m2,非固定隔墙活载1.0KN/m2;

(3)基本风压0.4KN/m2,地面粗糙类别B类,基本雪压0.65KN/m2

(4)蒸压粉煤灰砖砌体   KN/m3(外墙),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   KN/m3 (内墙)。

5、加层建筑平面图

图片21.png

图3 二层加层部分建筑平面图

四、加层结构设计与加固方法

    1、新旧规范差异的影响

原建筑结构设计时间为2008年10月份,当时设计所采用的规范为2001版本,新加层采用新的规范版本额,且原结构构件也不满足新规范要求,除加层结构采用新规范设计外,原有相关结构构件需要必要的加固。

基础

原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,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600KN。单桩静载荷试验极限荷载1400KN,对应沉降量约10mm左右,桩端持力层是深厚的粉细砂。建筑物已经建成5年之久,经过荷载预压作用后,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800KN考虑。经过计算,加层改造后桩基础可不加固。

因新旧规范影响以及加层后荷载增加,部分独立承台配筋不足,采取承台加厚300mm的方式。图片22.png


3、原结构柱

原柱截面500*500mm,混凝土强度C30,竖向钢筋二级(Φ=B),箍筋一级(Φ=A)。新旧规范差异以及加层后对原结构框架梁的影响较大,主要是竖向钢筋配筋不足,新增梁节点位置需要加密箍筋。

加固方法:(1)增加柱竖向钢筋,新旧钢筋采用短钢筋焊接连接,浇筑灌浆料,厚度40mm。(2)由于窗框紧贴柱侧面,梁柱节点1.5h高度范围内,缠绕高强钢丝绳加固,然后聚合物砂浆抹面。

图片23.png   

4、原结构梁

原结构梁混凝土强度C30,受力钢筋二级(Φ=B),箍筋一级(Φ=A)。新旧规范差异以及加层后对原结构边框架梁的影响,局部有些不足。

加固方法:考虑窗框紧贴框架边梁,采用梁顶与梁底窗框两侧黏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梁。

图片24.png

         

5、新加层结构

初步设计方案提供两种加层结构方案,一种是钢梁+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结构,一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建设单位确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。混凝土结构加层结构设计施工特点:

梁主要受力钢筋钻孔种植于原柱,并与外侧柱筋焊接。

楼面钢筋植筋于框架边梁。

模板支架一次性搭设。

受空间限制混凝土浇筑的水平与垂直运输特殊。

需要对既有窗户保护,防止污染与损坏。

五、施工进度计划

(1)既有梁柱加固20天;

(2)新加层结构模板支架与钢筋20天;

(3)结构养护15天,拆除与清理5天

(4)计划总共需要60天。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