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工程概况
广场工程位于交叉口的西南角。拟建建筑用地3.36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38.5万平方米,分为商业裙房、住宅公寓塔楼和办公酒店塔楼三部分,其中,商业裙房8层,住宅公寓塔楼64层,高221m,办公酒店塔楼68层,高300m,地下为四层满堂地下室,最大挖深22米左右。
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+三轴深搅桩止水帷幕,四道钢筋混凝土支撑。目前基坑已经挖到底部,完成基础底板并拆除了第四道支撑。通过基坑监测,发现基坑西南侧的部分民宅沉降较大,而且部分住宅发生整体倾斜,接近危房的倾斜标准。工程建设质监站已经下发通知,特别对31#楼的整体倾斜,初步认定为危房,要求建设单位尽快提出处置意见。
受建设单位委托,根据目前现状,编制后期综合治理大纲。
二、工程地质条件
根据工勘资料,该区域的地质条件为:
①杂填土:杂色,松散,上部2.0m左右、局部4.0m由建筑垃圾组成。
②-1粉土:灰黄色,湿,中密、局部稍密。中等压缩性。
②-1A水泥土:灰色,可~硬塑,局部坚硬,为早期建筑地基处理时注入的水泥浆,仅在场地51、52号孔附近钻见,层厚约13.0~15.0m。
②-2粉质粘土:灰色、灰褐色,软塑,局部可塑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3粉质粘土夹粉土:灰色,软塑,局部夹粉土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4粉质粘土:灰黄色、灰色,可塑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5粉土:灰色,密实,局部中密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③粉质粘土:褐黄色,局部灰色,可塑,局部硬塑,中等压缩性。
④粉质粘土混卵砾石:粉质粘土为灰黄色,可塑-硬塑,卵砾石为石英质,
⑤-1强风化粉砂岩、凝灰岩、闪长玢岩:灰黄色、灰白色、灰紫色
图2 广场工程地质剖面图
各层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
层号 | (%) | Ip | IL | a0.1-0.2(MPa-1) | ES(MPa) | ||
②-1 | 29.8 | 18.7 | 0.839 | 9.1 | 0.78 | 0.24 | 8.5 |
②-2 | 30.0 | 18.5 | 0.875 | 11.4 | 0.85 | 0.34 | 6.0 |
②-3 | 26.8 | 18.8 | 0.799 | 10.3 | 0.69 | 0.29 | 6.7 |
②-4 | 26.5 | 19.2 | 0.759 | 11.9 | 0.59 | 0.29 | 6.4 |
②-5 | 24.9 | 19.5 | 0.699 | 8.8 | 0.57 | 0.17 | 10.9 |
③ | 24.6 | 19.6 | 0.698 | 11.7 | 0.43 | 0.24 | 7.5 |
三、目前现状
基坑西南侧区域地面及住宅均有较大沉降,由岩土公司监测数据表明:
图3 广场工程基坑监测平面图
市政路沉降量约276.9-401.2mm,平均沉降量325.3mm。
图4 广场周边市政路测点沉降曲线
2、西南侧住宅沉降与倾斜情况:平均沉降量较大,最大达到400mm以上,远超出国家规范规定的限值,南北向整体倾斜率已接近0.007的危房界限标准。
楼栋号 | 长*宽 | 层数 | 最大 沉降量 | 平均 沉降量 | 倾斜率(%) | |
m*m | mm | mm | 东西向 | 南北向 | ||
33号 | 50*13 | 7 | 401.2 | 347.1 | 0.0048 | 0.0039 |
31号 | 30*10 | 5 | 265.76 | 173.0 | 0.00699 | 0.00686 |
29号 | 22*10 | 5 | 318.3 | 272.6 | 0.0039 | 0.0062 |
30号 | 26*15 | 7 | 266.0 | 198.5 | 0.0025 | 0.0054 |
5号 | 38*12 | 5 | 291.6 | 249.0 | 0.0038 | 0.0036 |
二层楼 | 16*5 | 2 | 379.5 | 337.2 | 0.0016 | 0.0062 |
3、目前基坑已经挖到底部,完成基础底板并拆除了第四道支撑。基坑监测表明,周边环境沉降尚未稳定。
4、根据现场初步勘查,建筑物基本为砖混结构,首层带院落,临建较多。建筑物结构状况不详,31号楼部分居民已经临时搬迁至建设单位安排的住宿地。四、综合治理的阶段性计划大纲
根据现状情况,计划分为三个阶段
1、技术咨询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:
(1)技术资料收集,包括原建筑物设计资料、周边环境、地下管线分布资料、工程地质资料、沉降观测资料等。
(2)对岩土监测资料的二次分析,主要判断周边地基与建筑物沉降是否稳定,并且分析基坑开挖、拆除支撑和转换支撑与地面或建筑物沉降的关系,进而提出综合处理的合理时间。
(3)表观建筑物结构状况,特别表观建筑物裂缝、构件连接等现象。
(4)初步复核建筑物倾斜率。
(5)如无法找到建筑物设计资料,需要进行初步测绘、荷载估计、探槽查明基础形式与埋深、注浆处理的实际情况等。
(6)收集原地面地形标高数据,特别是周边道路、排水、管线等标高数据,分析地面沉降对排水或管线的影响程度。
(7)提出建筑物安全鉴定计划、纠偏与加固的初步建议方案。特别是针对整体沉降与整体倾斜,从功能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提出初步处理意见。
(8)根据过去处理同类型案例的经验,提出技术方面、经济方面、法务方面、客户协调方面的综合建议。
2、详细技术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:
(1)建筑物安全鉴定,提供详细设计的基础依据以及处理法务关系的法律依据;
(2)根据建筑物整体沉降与区域地面标高、排水条件,提出建筑物因沉降造成功能性缺陷的处理方案及详细设计,提出因整体倾斜需要纠偏的详细方案,提出因沉降尚未稳定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案。
(3)提出综合处理的时间进度安排。
(4)编制综合处理的造价预算。
(5)提出纠偏或加固对应的建设单位应提供的必要条件。
(6)建设单位应与客户以及当地分管的职能部门充分沟通,达成一致意见,即在适当的经济补偿后,通过技术手段使建筑物使用功能满足或恢复原来要求、整体倾斜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后,客户与职能部门均能接受。在正式实施前,应取得这方面的协议。
(7)技术方案通过职能部门的审查以及必要的专家论证。
3、综合处理实施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
(1)纠偏加固的商务谈判;
(2)组织落实设计方案内容;
(3)建设单位协调处理客户的临时住宿、合理补偿等内容,实施单位协调处理文明施工的客户关系;
(4)纠偏加固施工监测;
(5)具备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沉降监测,包括施工期、后期一年甚至数年的沉降监测,直至沉降稳定或达到验收稳定标准。
(6)第三方或职能部门验收,客户接受验收。
(7)该阶段可与第二阶段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,是纠偏加固等特种专业工程的实际通行做法。
广场工程周边环境沉降影响综合治理大纲
一、工程概况
广场工程位于交叉口的西南角。拟建建筑用地3.36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38.5万平方米,分为商业裙房、住宅公寓塔楼和办公酒店塔楼三部分,其中,商业裙房8层,住宅公寓塔楼64层,高221m,办公酒店塔楼68层,高300m,地下为四层满堂地下室,最大挖深22米左右。
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+三轴深搅桩止水帷幕,四道钢筋混凝土支撑。目前基坑已经挖到底部,完成基础底板并拆除了第四道支撑。通过基坑监测,发现基坑西南侧的部分民宅沉降较大,而且部分住宅发生整体倾斜,接近危房的倾斜标准。工程建设质监站已经下发通知,特别对31#楼的整体倾斜,初步认定为危房,要求建设单位尽快提出处置意见。
受建设单位委托,根据目前现状,编制后期综合治理大纲。
二、工程地质条件
根据工勘资料,该区域的地质条件为:
①杂填土:杂色,松散,上部2.0m左右、局部4.0m由建筑垃圾组成。
②-1粉土:灰黄色,湿,中密、局部稍密。中等压缩性。
②-1A水泥土:灰色,可~硬塑,局部坚硬,为早期建筑地基处理时注入的水泥浆,仅在场地51、52号孔附近钻见,层厚约13.0~15.0m。
②-2粉质粘土:灰色、灰褐色,软塑,局部可塑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3粉质粘土夹粉土:灰色,软塑,局部夹粉土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4粉质粘土:灰黄色、灰色,可塑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②-5粉土:灰色,密实,局部中密,中等压缩性,土质不均。
③粉质粘土:褐黄色,局部灰色,可塑,局部硬塑,中等压缩性。
④粉质粘土混卵砾石:粉质粘土为灰黄色,可塑-硬塑,卵砾石为石英质,
⑤-1强风化粉砂岩、凝灰岩、闪长玢岩:灰黄色、灰白色、灰紫色
图2 广场工程地质剖面图
各层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
层号 | (%) | Ip | IL | a0.1-0.2(MPa-1) | ES(MPa) | ||
②-1 | 29.8 | 18.7 | 0.839 | 9.1 | 0.78 | 0.24 | 8.5 |
②-2 | 30.0 | 18.5 | 0.875 | 11.4 | 0.85 | 0.34 | 6.0 |
②-3 | 26.8 | 18.8 | 0.799 | 10.3 | 0.69 | 0.29 | 6.7 |
②-4 | 26.5 | 19.2 | 0.759 | 11.9 | 0.59 | 0.29 | 6.4 |
②-5 | 24.9 | 19.5 | 0.699 | 8.8 | 0.57 | 0.17 | 10.9 |
③ | 24.6 | 19.6 | 0.698 | 11.7 | 0.43 | 0.24 | 7.5 |
三、目前现状
基坑西南侧区域地面及住宅均有较大沉降,由岩土公司监测数据表明:
图3 广场工程基坑监测平面图
市政路沉降量约276.9-401.2mm,平均沉降量325.3mm。
图4 广场周边市政路测点沉降曲线
2、西南侧住宅沉降与倾斜情况:平均沉降量较大,最大达到400mm以上,远超出国家规范规定的限值,南北向整体倾斜率已接近0.007的危房界限标准。
楼栋号 | 长*宽 | 层数 | 最大 沉降量 | 平均 沉降量 | 倾斜率(%) | |
m*m | mm | mm | 东西向 | 南北向 | ||
33号 | 50*13 | 7 | 401.2 | 347.1 | 0.0048 | 0.0039 |
31号 | 30*10 | 5 | 265.76 | 173.0 | 0.00699 | 0.00686 |
29号 | 22*10 | 5 | 318.3 | 272.6 | 0.0039 | 0.0062 |
30号 | 26*15 | 7 | 266.0 | 198.5 | 0.0025 | 0.0054 |
5号 | 38*12 | 5 | 291.6 | 249.0 | 0.0038 | 0.0036 |
二层楼 | 16*5 | 2 | 379.5 | 337.2 | 0.0016 | 0.0062 |
3、目前基坑已经挖到底部,完成基础底板并拆除了第四道支撑。基坑监测表明,周边环境沉降尚未稳定。
4、根据现场初步勘查,建筑物基本为砖混结构,首层带院落,临建较多。建筑物结构状况不详,31号楼部分居民已经临时搬迁至建设单位安排的住宿地。四、综合治理的阶段性计划大纲
根据现状情况,计划分为三个阶段
1、技术咨询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:
(1)技术资料收集,包括原建筑物设计资料、周边环境、地下管线分布资料、工程地质资料、沉降观测资料等。
(2)对岩土监测资料的二次分析,主要判断周边地基与建筑物沉降是否稳定,并且分析基坑开挖、拆除支撑和转换支撑与地面或建筑物沉降的关系,进而提出综合处理的合理时间。
(3)表观建筑物结构状况,特别表观建筑物裂缝、构件连接等现象。
(4)初步复核建筑物倾斜率。
(5)如无法找到建筑物设计资料,需要进行初步测绘、荷载估计、探槽查明基础形式与埋深、注浆处理的实际情况等。
(6)收集原地面地形标高数据,特别是周边道路、排水、管线等标高数据,分析地面沉降对排水或管线的影响程度。
(7)提出建筑物安全鉴定计划、纠偏与加固的初步建议方案。特别是针对整体沉降与整体倾斜,从功能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提出初步处理意见。
(8)根据过去处理同类型案例的经验,提出技术方面、经济方面、法务方面、客户协调方面的综合建议。
2、详细技术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:
(1)建筑物安全鉴定,提供详细设计的基础依据以及处理法务关系的法律依据;
(2)根据建筑物整体沉降与区域地面标高、排水条件,提出建筑物因沉降造成功能性缺陷的处理方案及详细设计,提出因整体倾斜需要纠偏的详细方案,提出因沉降尚未稳定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案。
(3)提出综合处理的时间进度安排。
(4)编制综合处理的造价预算。
(5)提出纠偏或加固对应的建设单位应提供的必要条件。
(6)建设单位应与客户以及当地分管的职能部门充分沟通,达成一致意见,即在适当的经济补偿后,通过技术手段使建筑物使用功能满足或恢复原来要求、整体倾斜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后,客户与职能部门均能接受。在正式实施前,应取得这方面的协议。
(7)技术方案通过职能部门的审查以及必要的专家论证。
3、综合处理实施阶段
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
(1)纠偏加固的商务谈判;
(2)组织落实设计方案内容;
(3)建设单位协调处理客户的临时住宿、合理补偿等内容,实施单位协调处理文明施工的客户关系;
(4)纠偏加固施工监测;
(5)具备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沉降监测,包括施工期、后期一年甚至数年的沉降监测,直至沉降稳定或达到验收稳定标准。
(6)第三方或职能部门验收,客户接受验收。
(7)该阶段可与第二阶段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,是纠偏加固等特种专业工程的实际通行做法。